4月18日上午,中國美術學院漢字文化研究所所長、國家八部委“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fā)展工程”專家委員會委員曹錦炎作《古文字學簡說》專題講座。西泠印社集團交流合作部部長、西泠印社美術館副館長彭曉東主持。
授課中,曹錦炎憑借深厚的學術功底和豐富的研究經驗,深入闡釋古文字學知識。他點明,漢字起源于圖畫,以實物形象為主,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和良渚文化陶器上,就已出現原始的刻畫符號。歷經數千年發(fā)展,以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為代表,雖距今已逾三千多年,但漢字的結構至今仍保持相對穩(wěn)定,成為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基因。
關于字體發(fā)展,曹教授提到每一時代字體至少包含當時通行的正體字、以前各時代的古體字、新興的新體字或俗體字。同時,字體演變存在簡化和繁化并存的現象:一方面,字體變化常伴隨字形簡化,另一方面,字體雖未變,字形簡化也在進行。
《古文字學簡說》的開設,不僅為學員們提供了與頂尖古文字學專家面對面學習交流的寶貴機會,也為推動古文字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促進藝術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搭建了重要平臺。參與研修的學員紛紛表示,通過此次學習,對古文字學有了全新且深刻的認識,未來將把所學知識運用到藝術創(chuàng)作與文化研究中,為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講座結束后,民進中央社會服務部副部長、開明慈善基金會監(jiān)事李長青向曹錦炎頒發(fā)感謝狀。